(资料图片)
近日,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,即将恢复校园预约参观,并提醒公众,校园参观不收取任何费用。越来越多的高校正有序渐进向社会开放。
自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以来,社会面管控已全面放开,但不少高校却把疫情下的“例外”当成管理上的“常态”,这在各类公共场所全面开放的当下,显得尤为突兀。从性质上讲,我国多数高校都是公立的,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,其各类设施和资源应与社会共享;同时,大学自带开放基因,高校是公众精神上的象牙塔,置身校园,对不少游客、市民来说,也是一种别样的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。从这个角度看,越来越多的高校恢复开放,正是回应公众期待、凸显高校格局之大的应有举动。
不可否认,一些高校延续封闭半封闭状态,是“心墙”在作怪。甚至,一些学校管理层错误认为封闭状态更有利于管理,不容易“出乱子”,而且能够减少管理成本。的确,侵扰教学秩序、占用学校资源、过度商业化、滋生安全问题……这些都是学校开放之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不过,这些问题根本上是管理不善、管理粗放带来的,不能用封闭和闭塞去简单应对。以秩序、安全为名否定开放、迟延开放,这是管理无能、渎职失责的表现。
当前,公众对高校开放期待颇高,甚至衍生出“付费带逛校园”的畸形“商业模式”,导致黄牛横行、公众利益受损。事实上,开放校园会让高校和公众双向受益,反之,则双向受损。一“闭”了之、躺在封闭半封闭管理的“舒适区”,会让高校自绝于社会,不利于构建开放型校园。这对毕业生社交、实习、就业和教师的生活、科研、学术交流等,都会人为制造不必要的障碍。而这些,不可避免地会“拖累”学校本身的教学声誉、办学质量。
现在,愿意敞开怀抱、开放校园的高校越来越多,这种趋势与大学基因和社会需求相契合,值得鼓励。可以预见,大学开放一定会带来种种难题,但高校管理能力也会“用进废退”,开放校园,反倒更有利于倒逼学校提高其精细化管理能力。比如,对游客过多可能造成的影响教学秩序、过度占用学校资源等问题,可以采取参观前预约、高峰限流、黑名单制度、划分开放区等措施,进行精细管控和逐步开放,以此抵消游客进校带来的负面影响。相信,一个个开放的校园,一定能在迎进参观者的同时,迎进海纳百川、兼容并蓄的学术精神,从而成就和彰显“大学之大”。
上一篇:当前速读:乘风2023 乘风2023一公舞台 基本情况讲解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-
南宁水源地环境问题提前清零 以高质量饮水安全促进乡村振兴
饮用水水源安全事关民生,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点要务之一。6月15日,据南宁市水利局透露,该市列入自治区整治任务49个千吨万人水源地87个
-
西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0例 详情发布
西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50例 详情发布→ 今天(12月27日),陕西西安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。 2021年12月26日0时-2
-
广东最低气温跌至-6℃现冰挂 部分道路及海上交通受影响
中新社广州12月27日电 (记者 王坚)广东省27日受寒潮影响,气温持续下跌。当日早晨,广东粤北山区出现-6℃至-1℃的低温,其中连山的金
-
“2022科学跨年系列活动”启动 提高公众对科学类流言“免疫力”
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(记者 张素)以引领科学传播新风尚,打造科技文化新品牌为主题的2022科学跨年系列活动已启动。记者27日从主办方获悉